健走日期:20211104

疫情警戒解除(降低)第一件最想做的事便是爬山了。盯著大里山協的行事曆上有李崠山+老鷹溪態步道順走的行程,就跟著來了。對於李崠山的印象是來自於MIT台灣誌的介紹,得知在海拔1915公尺的山頂有座古堡,它記錄著泰雅原住民對抗日軍的李崠山事件。最近發生蘇俄入侵烏克蘭的戰爭,戰爭的殘酷與無情更顯示自由與人權的可貴。一座建築,一段歷史,走過必留下痕跡,也push我更了解台灣的歷史。這一趟簡單的健行路線,邊走邊拍最多只花兩個小時不到,但收穫卻很多

李崠山古堡2.jpg

 

LeiLei's OS:

解封後的第一個爬山行程,不知道是太興奮還是晚餐後喝茶葉,眼睛大大的瞪著鬧鐘,凌晨兩點了還睡不著,睡著了後,不到兩個小時又醒了,嚴重睡眠不足。跟著大里山協爬山是一件很令人安心的事,準時集合後上了車就是補眠的好機會,所以車子行經的路線我只記得內灣老街旁的公廁和李崠山登山口這個大水塔。從水塔出發至李棟山莊約莫兩分鐘就能抵達。這天我們從水塔旁的登山口起步,原路折返後再前往李棟山莊參觀。所以說要如何抵達登山口,應該是google李崠山莊即可(猜)。不過究竟李崠山=李棟山?猜想因為李棟山莊,所以李崠(ㄉㄨㄥ)山又稱李棟(ㄉㄨㄥˋ)山。天氣涼爽,步道寬敞好走,前一天微雨,讓空氣中充滿滿滿的負離子,空氣極度清新,沿途走每一口呼吸都讓人思緒清楚。老鷹溪生態步道來回約莫40分鐘,沿途風景優美,環境靜謐怡人,讓許久沒健走的我格外開心。

 

9:21 下了車,整裝待發,發現水塔旁(左側)即是登山口。。李崠山古堡應該有不同的登山口,從李棟山莊後頭也能進入

1.JPG

照片中往萬里山園的方向即是往李棟山莊的方向

2.JPG

登山口很明顯,不用擔心難找

3.JPG

往李崠山古堡約莫2公里

4.JPG

登山口旁的大石碑

5.JPG

11月的新竹尖石鄉有點冷,剛啟燈,單穿一件的人都喊冷(我)^^

6.JPG\

9:32 距離李崠山古堡約莫1700公尺

7.JPG

來到登山口我才想起忘了帶雨衣,幸好雨只是出來嚇嚇我,馬上就消失了

8.JPG

9.JPG

濕氣很重,走起來卻很舒服,或許就是滿滿的負離子,無形中讓人頭腦清新

10.JPG

9:54 只剩約莫一公里,開心。指標後往古堡三個大字指示的可能是舊路,雖然有布條但不取

11.JPG

12.JPG

會長

13.JPG

14.JPG

9:55

15.JPG

17.JPG

19.JPG

20.JPG

距離古堡只剩700公尺

 

 

23.JPG

24.JPG

25.JPG

10:24

29.JPG

看不太清楚地的路徑圖(抓頭)

30.JPG

10:26 來到一處涼亭

31.JPG

10:28 樹幹上清楚指示方向

34.JPG

10:31 團中對植物頗有研究的大哥

35.JPG

他的後方不能通行,回程的時候要注意(邊走邊說)

36.JPG

37.JPG

10:33 來到李崠山古堡。在清初年間,政府推行隘勇政策保護開墾者,分別設有官隘與私隘,後來合併為台灣撫墾局,日治時代沿襲清代制度,設隘寮並派員駐守,將原住民的居住或活動的山區與平地做一個明顯的區隔。利用鐵絲、電網、木牆或者哨站延伸或拓展的防衛線即是隘勇線。1906年(明治36),第五任總督佐久間佐馬太,對原住民採行強硬政策實施五年理藩計畫,對於不願意歸順的原住民發動軍事討伐。李崠山古堡即是當時的隘勇監督所。李崠山在泰雅族語稱Tapong,有植披茂盛人煙罕至的意思,且地理位置位於當時原住民所佔地宜蘭、台北、桃園、新竹的中心點,甚是重要,且此處的泰雅原住民反抗最激烈,因此1910-1913年有三次隘勇推進的戰役,稱為李崠山事件

39.JPG

城牆挺高的,且城門外還有一堵牆,據說是為了不讓原住民直接襲擊所建造的

41.JPG

城牆有著美麗的雕刻

44.JPG

城門口還有最後一支里程碑

42.JPG

 

44.JPG

城牆內雜草叢生,雖是一等三角點,也沒了好視野

 

 

45.JPG

46.JPG

卸裝備準備補充熱量,此處約莫停留90中才下山

106.jpg

107.jpg

李崠山古堡_0.jpg

李崠山古堡2.jpg

李崠山古堡3.jpeg

李崠山古堡4.jpeg

13:22來到李棟山山莊

47.JPG

李棟山莊後方

 

51.JPG

52.JPG

李棟山山莊後方也有個登山口,走到這裡才知道這裡也有個李崠山古堡登山口

53.JPG

被綁住的山羊見到我們突然活潑起來

55.JPG

56.JPG

李棟山莊的好視野

57.JPG

不知名的植物

59.JPG

李棟山莊。這是由一個退休的老榮民,朱萬鶴老杯杯獨力完成的。在那個十大建設的年代他曾參與中部橫貫公路的建設後來轉至新竹,最後選擇在此山頭作為退休後的落腳處。從買建材、搬運,建造接一手包辦,在沒有建築的背景下,在物資比較缺乏的年代,能完成這樣的建築也真的很有天份。這天,我並沒有進入參觀,但從MIT台灣誌裡面的介紹,裡面的布置略知一二。那時候的朱杯杯身體還健朗著。這天來訪他已經不再山莊,聽說已在養老院安養。

隨時間經過,人會老,房會倒。這天來訪親眼見山莊,知道這跟五年前MIT台灣誌所拍攝的山莊又不一樣了,頹圮更甚,但朱杯杯的付出將會留在登山客的心中。二三十年前,交通不便,想來爬李崠山就得從山下走產業道路到登山口,當天沒辦法來回,所以下塌李棟山莊成為登山客最佳的選擇。

60.JPG

61.JPG

滿滿的登山布條記錄過往登山盛況,也說明了朱杯杯便利了好多人。山門不鎖待雲封,山莊無燈等月照,老杯杯應該是隨遇而安的人啊。

63.JPG

64.JPG

每個人都在這裡拍照,輪完,便告別山莊轉至老鷹溪生態步道。

66.JPG

從李棟山莊離開後,我們來到老鷹溪生態步道,車子就停在警察局前面的停車場。

67.JPG

68.JPG

附近山景壯闊

69.JPG

前方有尖尖的帳篷處即是老鷹溪生態步道的入口

70.JPG

停車場

71.JPG

72.JPG

老鷹溪步道的入口,不遠處有座吊橋。尖石鄉的山脈分成前、後山,前山友五個村落,分別是新樂、嘉樂、錦屏、義興及梅花村;後山則有兩個村落,分別是秀巒及玉峰村。前山的部落仰賴大漢溪上游(石門水庫);後山則以那羅溪和油羅溪上游作為飲用水或灌溉水。

73.JPG

到此一遊的老鷹溪步道,屬於玉峰村,後山。整條步道約莫900公尺,地處深山,交通工具到不了,只能仰賴步行

74.JPG

75.JPG

整條步道都瀰漫著滿滿的負離子,濕度很夠

76.JPG

沿途流水潺潺,讓心情很舒鬆。

77.JPG

 

79.JPG

整條步道大概就是這樣的碎石路,不難走,但雨天路可能會比較滑

80.JPG

古老的吊橋基座,吊橋已經不使用了

81.JPG

82.JPG

眼前一座觀景,停下來觀景、聽水很療癒

83.JPG

水質清澈能見魚群

84.JPG

85.JPG

86.JPG

87.JPG

88.JPG

繼續前行,右側的岩壁相當美麗

 

91.JPG

92.JPG

93.JPG

94.JPG

95.JPG

96.JPG

97.JPG

98.JPG

99.JPG

100.JPG

101.JPG

老鷹溪瀑布

102.JPG

走完老鷹溪生態步道,準備搭車回台中。這一趟健走很讓人舒心,疫情期間哪都不能去真的會悶壞,特別是我這種關不住的。能出走,到哪都很棒

104.JPG

 

arrow
arrow

    Leil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7) 人氣()